附图中的“转机”

发布时间: 2019-12-03

作者:朱黎  专利代理师

附图作为说明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用图形补充说明书文字部分的描述,使人能够直观地、形象化地理解发明或者实用新型的每个技术特征和整个技术方案。

对于机械、电路的发明或者实用新型,附图所传达的信息往往比文字传达出的信息更充分,因此,对于此类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不妨从附图中寻找突破点,来找到答复审查意见的“转机”。

下面笔者分享一个在实务过程中从附图找到审查意见答复转机的案例。

审查员在审查意见中指出本案(申请号201310407907.5)的权利要求1相对于对比文件1的区别技术特征之一是 “所述控制模块还包括总开关,所述总开关连接在所述三极管的基极以及所述第二电阻与第三电阻的连接处之间”。

对于该区别技术特征,审查员认为:总开关是用于总控电路的关断与开启,放在任何可以用于总控电路的位置均可以,因此,总开关及其位置设置是本领域的常规技术手段。

乍一看,如果“总开关的作用是用于总控电路的关断与开启”这一前提的认定准确,那么“上述区别技术特征是本领域的常规技术手段”这一结论也是合理的。

但是,作为一个有着“技术敏感度”的专利代理师,应该意识到这个总开关的设置位置肯定不是这么简单!如果总开关的作用还有着除“总控电路的关断与开启”外的意想不到的效果,那么上述对于“该区别技术特征是本领域的常规技术手段”的认定自然就不成立了。

于是,笔者在说明书的文字记载部分寻找关于总开关设置位置的描述,但是文字部分除了记载总开关与相邻元件的连接关系和总开关控制灯具的亮灭外,并没有对于总开关的其他记载。那么,该怎么办呢?

工程图是工程师的语言。对于电路或者机械结构而言,电路图或者结构图是第一表达语言,而文字内容相当于是对电路图或者结构图的翻译。相较于文字部分,附图传递的信息更全面。因此,笔者从附图入手,开启了转机的寻找之路。

既然审查员认为“将总开关设置在任意可以用于总控电路的位置均可以”,那么,在图1的电路中来假设一下将总开关设置在其他位置的情形。涉案专利的电路图如图1所示。经分析,在图1的电路中,总开关S的设置位置除了图1中的位置外,还可设置的位置包括:

T1. 三极管Q1的发射极e与双向可控硅Q2的控制端之间;

T2. 第二电阻R2的输入端和三极管Q1的集电极c之间;

T3. 供电模块1的输出端和控制模块2的输入端之间。

图1 电路图

(一)  如果将总开关S在T1

该种情况下,第二电阻R2输出端的电压与三极管Q1的基极b电位相同,在供电模块1的作用下,三极管Q1集电极c的电压高于基极b的电压,那么集电极c和基极b间的PN结易被反向击穿,使三极管Q1失效。

(二)  如果将总开关S设置在T2

即使总开关S断开,由于第二电阻R2至第三电阻R3的支路始终连通,在供电模块1的作用下,三极管Q1的基极b的电压高于发射极e,基极b和发射极e间的PN结导通,如果回路中电流以及三极管Q1发射极的电压达到双向可控硅Q2的触发电流和触发电压,会使灯具点亮。因此,此种设置位置可能导致总开关S失效,并不能起到控制总路的关断与开启的作用。

(三)  如果将总开关S设置在T3

该种情况下,双向可控硅Q2、三极管Q1的发射极e、基极b和第三电阻R3构成的支路始终连通,那么如果回路中由于静电等原因产生大电流的话容易对三极管Q1造成损伤。

反之,如果将总开关S设置在图1中的位置,由于三极管Q1的导通需要使基极与发射极之间的电压差达到三极管的导通电压,从而,不管总开关S闭合或者断开,均不会出现上述三极管Q1被损伤或者总开关S失效的情况。从而,在图1中总开关的设置位置除了实现控制总电路的关断与接通外,还可以起到保护三极管Q1的作用。

至此,笔者从附图中顺利找到答复转机,以此作为突破点,得出审查意见中“上述区别技术特征是本领域的常规技术手段”的认定并不成立的结论。

通过这个案例,可以发现,对于机械和电路的发明或者实用新型,附图除了帮助读者更直观形象地理解技术方案之外,附图作为第一表达语言,其传达的信息比文字更详实。在实务过程中,当在文字部分不能找到突破点的时候,不妨从附图这第一表达语言入手,从中寻找突破点与转机。

返回上一页